酿酒师
AI导读: 于庆泉是中国葡萄酒行业首位80后“酿酒大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他在大学期间通过段长青教授的葡萄酒工艺学和品尝学课程对葡萄酒产生浓厚兴趣,并在昌平十三陵农场的实习中深刻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2006年硕士毕业后,他加入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参与华夏酒庄的筹建工作,通过与当地农户的沟通与合作,成功推动酒庄发展。2010年,他前往智利圣利亚酒庄,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最终赢得当地种植户的信任。与世界酿酒大师米歇尔·罗兰的合作让他领悟到顶级佳酿的平衡哲学,认为酿酒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2020年,他在桑干酒庄首创“展藤节”,将传统农事升华为文化盛典,展现了中国葡萄酒文化的独特魅力。于庆泉认为,中国葡萄酒的品质已显著提升,但需在审美、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上进一步突破。他寄语母校学子,强调农业是传统与现代的纽带,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目标,为强国兴农贡献力量。
AI导读: 刘荣刚院长因其在葡萄酒酒体设计领域的卓越成就,获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首席酒体设计师"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个人专业能力的认可,也是对陕科大酿酒工程研究院技术引领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酒体设计师作为酒类研发关键岗位,需平衡科学与艺术,打造具有市场辨识度的产品。该研究院长期坚持"标准引领、技术先行、人才为本"理念,已开展品酒师、酿酒师等多项职业技能培训。此次荣誉为未来申报"酒体设计师"职业培训奠定基础。研究院将以此为新起点,深化培训体系建设,拓展工种覆盖范围,提升课程实操性,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依托陕西科技大学学科优势,研究院在白酒、啤酒等多酒种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提升行业影响力。
AI导读: 北京农学院李德美教授揭示了葡萄酒专业的真实面貌,强调选择专业应从自身兴趣和未来规划出发,而非被行业表象所迷惑。葡萄酒行业并非外界想象的风花雪月,而是需要扎实的技能和热爱。北京农学院的酿酒工程专业每年招收约30人,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官品评能力、酿造理论和对市场的理解。毕业生多投身酒类行业,部分人在技术岗位崭露头角。李德美指出,中国葡萄酒行业虽与老牌产酒国有差距,但前景广阔,对新人友好。当前行业呈现进口高端化、国产品质化、消费日常化的格局,未来3-5年有望走进千家万户。李德美表示,若不再教学,他最想去种葡萄,以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薄弱环节。他看好年轻一代从业者,认为他们能引领中国葡萄酒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AI导读: 康凯从化学专业跨界进入葡萄酒行业,放弃国企稳定工作后,在宁夏仁益源酒庄开启酿酒生涯。初期面临跨行挑战,他师从资深酿酒师白明和邵青松,快速成长为生产负责人。仁益源酒庄拥有1800亩葡萄园,主打赤霞珠等品种,其代表酒款屡获国际奖项。康凯本人于2024-2025年连续获得亚洲葡萄酒大赛和永利臻典的酿酒师荣誉。他倡导减少酿造干预、突出风土特色的理念,认为酿酒师应兼具技术素养与人文情怀。如今康凯已在贺兰山东麓安家,家庭与事业深度融入葡萄酒文化,其故事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酿酒师对风土价值的探索与传承。
AI导读: 焦立洲自2010年进入葡萄酒行业,扎根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他见证了宁夏农垦酒业从技术设备落后到拥有完整产业链的蜕变,该酒庄拥有6.6万亩葡萄基地,其1978年引种的老藤葡萄现已成为大师级藏酒。作为参赛选手,焦立洲将全国首届"创殊杯"大赛视为提升技艺的重要契机,强调酿酒师需持续学习以推动中国葡萄酒国际化。他形容酿酒师是葡萄酒的"灵魂塑造者",通过传统工艺与控温发酵等新技术结合,精准把控从采摘到发酵的每个环节。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独特风土和政策支持,目前正面临人才短缺挑战。焦立洲15年的从业经历展现了工匠精神,他期待通过大赛吸引新生力量,并为实现"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的目标贡献力量。
AI导读: 2007年,陈佳威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毕业后加入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初到怀来,面对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环境,他选择留下并投身葡萄酒事业。作为基层员工,他白天在实验室和葡萄园中实践,夜晚刻苦钻研专业知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经验。两年后,他在河北省葡萄酒品酒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第九名,坚定了职业方向。陈佳威专注于中国特有的龙眼葡萄研究,历经十年探索,发现亩产1000公斤的"龙眼老藤"酿酒表现最佳,显著提升了龙眼干白的品质。他还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本土酵母,打破国外垄断。近年来,他研发的多款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并在国际大赛中屡获殊荣。2021年成立的"佳威创新工作室"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其团队累计获得92项国际大奖。17年来,陈佳威始终秉持创新精神,推动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AI导读: Ian D'Agata是一位深耕意大利葡萄酒风土与本土葡萄品种研究的专家,三十多年来致力于通过教育推广意大利葡萄酒的复杂性与魅力。他因一次偶然的Frascati小镇品酒经历,领悟到葡萄酒的灵魂在于品种本身,从而开启了对意大利500多种本土葡萄的研究。Ian强调风土不仅包含地理气候,更与葡萄品种深度融合,认为意大利本土品种的多样性是世界葡萄酒的瑰宝。尽管意大利葡萄酒因高性价比在国际市场崛起,但Ian指出其在产区标准保护和小众品种推广上仍面临挑战。为此,他创办VINO100酒展和上海葡萄酒学院,通过教育、餐酒搭配等活动推动市场认知。Ian还关注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认为中国具备酿造高品质葡萄酒的潜力,特色品种如马瑟兰、蛇龙珠等有望打造独特风格。他相信随着教育和文化共鸣的深化,中国将成为全球葡萄酒市场的重要参与者。Ian正以多元方式在全球推动“回归风土”的理念,这场关于风味与土地的对话将持续展开。
AI导读: 5月9日,宁夏长城天赋酒庄技术质检部经理助理何少华在葡萄地、实验室和酿造车间忙碌。这位31岁的“塞上工匠”从对葡萄酒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长为全能型技术人才。2012年,受贺兰晴雪酒庄“加贝兰2009”在国际大赛获奖的启发,他选择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毕业后从中粮长城葡萄酒公司基层做起,历经多个岗位锻炼。2019年,他带领团队攻克宁夏葡萄酒颜色沉积快、品质不稳定的技术难题,为公司节约50万元成本。他创新提出“甘润平衡”型葡萄酒理念,开发出符合大众口味的产品,在2019-2021年间获得60余项国际奖项。目前,他正为即将在银川举办的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做准备,希望进一步推广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酒。从偏爱赤霞珠到钟情黑比诺,何少华用专业与热情诠释着对葡萄酒事业的热爱。
AI导读: 姜瑜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杰出代表,其酿酒历程展现了坚持与创新的精神。2019年,他创立个人品牌并首次酿酒。2020-2021年面临合作酒庄中断的困境时,毅然抵押房产自建车库酒庄,其2021年份霞多丽获CWS大金奖及93分高分,小味儿多斩获AWSA金奖。2022年产品进入北上广深等百余家高端餐饮渠道,同年用跨越六千里的赤霞珠酿制标志性酒款。2023年在烟台和云南双产区发力,自主管理葡萄园。2024年荣获贝丹·德梭"年度惊喜酒庄"和CWS"年度新锐酿酒师"称号。姜瑜以脚踏实地的态度诠释了"不负风土"的酿酒哲学,通过五年时间将品牌从零打造为行业标杆,体现了中国精品酒庄的崛起潜力。
AI导读: 王天庆,男,199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果酒评酒委员、一级品酒师,现任中粮长城葡萄酒(蓬莱)有限公司技术部起泡酒酿酒师。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轻工技术能手、全国酿酒行业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他专注于蓬莱产区风土条件和特色品种研究,研发的葡萄酒产品在国际大赛中获奖100余项,以香气甜美、口感柔顺的风格深受消费者喜爱。邱虎,男,198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工程师,国家一级品酒师,国家级果酒评委,现任中粮长城葡萄酒(蓬莱)有限公司技术部副经理。曾获烟台市首席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2021年在山东省葡萄酒品评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第一名,参与多个省级科技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其研发产品在国际大赛中获奖100余项。中粮长城葡萄酒(蓬莱)有限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通过技能竞赛、项目实践等方式提升员工专业能力。王天庆和邱虎作为技术骨干,为公司创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公司将继续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学习先进氛围,提升创新竞争力。